日历屋
万年历

赤潮

2022/9/13 21:50:51
万年历日历:赤潮知识
赤潮知识
赤潮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清楚,赤潮是有一些危害的,会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进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聊一聊,赤潮是什么意思?赤潮的含义是什么?有不知道的小伙伴赶快跟着小编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赤潮是什么意思

赤潮的意思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单细胞生物。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色等不同颜色。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成因尚没有定论,科学家们认为,赤潮是近岸海水受到有机物污染所致。在正常的情况下,海洋中的营养盐含量较低,这就限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当含有大量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主要是食品、造纸和印染工业)和农业废水流入海洋后,再加上海区的其他理化因素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时,赤潮生物便会急剧繁殖起来,便形成赤潮。

赤潮对海水养殖的危害

①物理性危害。有些赤潮生物具有硬质的角毛或能够分泌黏液状物质,这些生物引起的赤潮能够破坏或堵塞鱼类的鳃,造成养殖生物的死亡。

②饵料性危害。赤潮发生时,赤潮生物会爆发性增殖,并迅速成为海域的优势种,抑制其他饵料类生物的生长,减少了海域浮游生物的多样性。

③缺氧性危害。缺氧性危害是赤潮灾害中最普遍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赤潮生物夜间消耗掉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特别在凌晨至日出前,赤潮海域溶解氧含量十分低,常常会造成养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另一方面,当赤潮消退时,大批的赤潮生物死亡,死亡的赤潮生物被细菌分解又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缺氧状况加重,导致养殖生物的死亡,甚至绝产。

④毒性危害。有些赤潮生物本身含有毒素,或能够释放毒素,这些毒素主要包括腹泻性毒素、麻性毒素和溶血性毒素,养殖生物吞食这些带有毒素的赤潮生物后,就会引起中毒或死亡。

赤潮的防治措施

①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源。降低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向海洋的输入量,减轻海洋环境富营养化程度。陆源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因此应加大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和管理力度,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减少生产中农药、化肥的流失。

②科学养殖,保护养殖区海水水质。根据自然环境,对浅海和滩涂进行合理开发,合理安排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普及科学养殖,提高饵料的利用率,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和主体养殖。

③加强监测,积极开展赤潮防治。加强对养殖区水质和赤潮生物的监测工作,及时有效地开展养殖区赤潮灾害预防、控制和治理。

④采取措施,减少赤潮危害。当海域发生面积较小的赤潮时,将养殖网箱拖拽至赤潮区域以外,或把网箱下沉,待赤潮消退以后再移至原来位置。对不能移动的养殖单元,为防止赤潮发生时养殖生物因缺氧死亡,可通过曝气的方式向养殖单元内增氧。


赤潮海鲜可以吃吗

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有机物的含量过高,这会导致海洋的生态平衡产生变化。那么,今天小编就跟朋友们来说说,赤潮海鲜能吃吗?赤潮发生海鲜可以吃吗?想了解清楚的朋友们一定要收好以下这份指南了,争当做个无所不知的文化人。

赤潮海鲜能吃吗

不能吃,赤潮一出现,不仅会让鱼、虾、贝类机械窒息而死,还会造成水域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其他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更糟糕的是,有些赤潮藻类还会产生生物毒素,能直接把鱼、虾、贝类等毒死。

当鱼虾、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幸存,那么摄食这些有毒的赤潮生物,就会在体内积累。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会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贝类多数生长在沿海,而且是附着性的,特别容易受赤潮的影响。如织纹螺中毒事件在南方海域较为多发,特别是以福建、浙江、和江苏三省最为严重,中毒事件的发生都是在赤潮出现的季节,广东、福建多发于4-5月份,浙江和江苏多发于6-8月份。

有许多生长在赤潮多发水域的海鲜,如蛤类,文蛤、青蛤、菲律宾蛤仔、杂色蛤仔等;蛏类,如缢蛏、大竹蛏,蚶类、贻贝、牡蛎、海螺和鲍鱼等,如果在赤潮发生期间,来自赤潮水域,最好不要食用。

赤潮的形成机理是什么?

“赤潮”是民间使用的通俗用语,在专业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赤潮”又被称作“有害藻华”。在特定的条件下,藻类若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则会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爆发,即我们所说的“有害藻华”。

虽然有害藻华的民间俗称为“赤潮”,但发生赤潮的海域并不一定呈现为红色。发生有害藻华海域的颜色由该海域的藻类所决定。不同海域的纬度不同,海域的温度和盐度也有所区别,因此不同海域生长的藻类也不完全相同,但任何藻类都有爆发有害藻华的可能。

有害藻华主要发生在近海或内湾等封闭的水体中,这些海域水体的流动性较差,容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富营养化就容易使藻类产生集聚爆发效应。林勇新表示,当前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引起: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许多工业污染物被排放到海洋中,容易在入海口地区造成富营养化。其次,港口地区,国际航线交流频繁,有可能带来外来的藻类生物,若该海域的条件适宜外来藻类的生长,外来藻类将会大规模爆发。第三,近海养殖中存在过量投喂行为,养殖区也易发生富营养化。

赤潮产生的危害

一、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二、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三、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造成的危害有内涝吗

关于赤潮的治理方法有许多,如生物学、化学方法、工程物理方法等等。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造成的危害有许多,那么,大家知道赤潮造成的危害有内涝吗?赤潮引起的危害是有内涝吗?今天小编要分享给大家的是满满的干货,大家注意查收哦!

赤潮造成的危害有内涝吗

没有内涝,赤潮危害有1、对正常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2、导致鱼类等海洋生物缺氧死亡。3、有些藻类会分泌毒素,通过食物链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体危害就下面来看看吧。

(1)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状态。当赤潮发生时由于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这种平衡遭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赤潮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增高、pH值增高、溶解氧增高、化学耗氧量增高。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2)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增殖,导致了海域生态平衡被打破,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相互间的食物链关系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异常或者破裂,这就大大破坏了主要经济渔业种类的饵料基础,破坏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正常循环,造成鱼、虾、蟹、贝类索饵场丧失,渔业产量锐减;赤潮生物的异常爆发性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另外,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3)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统称贝毒,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就会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还强10万多倍。据统计,全世界发生贝毒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赤潮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

1,严控污染源:制定生活污水和工农业废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标准;

2,优化海洋沿岸带生物群落结构:有选择地养殖具有净化功能的大型经济海藻,建设红树林生态走廊,建立保护区;

3,加强有毒赤潮的监测预报:水温、盐度、气象、赤潮生物生物学特征等实时监测和赤潮预报;

4,加强海运和工程的监管评估:充分考量围海造地工程,防止过度开发破坏海水交换和潮流的净化作用。

提高环保意识,健康生态养殖刻不容缓

1,根据水域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些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养殖品种,并合理确定养殖密度,控制养殖面积;

2,进行多品种混养、轮养、立体养殖,尤其是鱼、虾、贝、藻混养,建立生态养殖系统;

3,提高养殖技术,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使其有利于养殖生物的摄食,减少残饵,减轻水质和底质的污染;

4,养殖池塘的污水和废物,科学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赤潮和水华的区别

水华现象大量发生时,水面会形成很厚的绿色藻层,会释放毒素,这对鱼类是有毒杀作用的。有些朋友搞不清楚赤潮和水华的区别,那么,下面来说说,赤潮和水华的区别有哪些?赤潮与水华的不同是什么?接下去请大家收藏好小编精心准备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赤潮和水华的区别

一、发生环境不同。

1、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2、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二、诱发因素不同。

1、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严格意义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藻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群,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

2、赤潮: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

三、预防措施不同。

1、水华:

①打捞。

在夏季高温季节,可将水面或港湾中大量堆积的水华通过人工或机械的方式打捞出来,进行处置上。

②絮凝除藻。

可通过黏土絮凝来控制有害藻华。

③生物控藻。

可以通过放养滤食性鱼类——鲢、鳙来控制蓝藻水华,也称之为非经典生物操纵技术。

2、赤潮:

①应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

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

赤潮发生过程

1、起始阶段:

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

2、发展阶段

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有增长。

3、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

4、消亡阶段

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或遇台风、降雨等各种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素,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就逐渐或突然消失。

赤潮相关问题

赤潮有哪些类型

世界沿海国家所发生的赤潮赤潮多种多样,按不同的分类依据可分为多种类型。如依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单相型赤潮(由一种赤潮生物引发)、双相型赤潮(由两种赤潮生物引发)和复合型赤潮(由两种以上赤潮生物引发)。依据赤潮生物的来源可分为外来型赤潮和原发型赤潮。为便于公众实施应急防治措施,依据是否有赤潮毒素可将赤潮分为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两类。

什么是有毒赤潮和无毒赤潮

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某种赤潮毒素或能分泌出赤潮毒素,这类有毒赤潮生物引发的赤潮为有毒赤潮。有毒赤潮一旦形成,可对赤潮海域的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海洋环境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无毒赤潮是指赤潮生物体内不含有毒素,又不分泌毒素的生物为主形成的赤潮。无毒赤潮对海洋生态、海洋渔业不产生毒害作用,但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赤潮生物有多少种

全球海洋中目前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有330多种,我国赤潮生物约150余种。其中浮游植物占绝大多数,原生动物和细菌很少。

赤潮多发季节有无规律性特点

赤潮的发生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但多发季节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赤潮大多数发生在比较温暖的季节,在各海区发生的时间略有差异。南海海区以3~5月份最为多见;在东海海区,主要发生在5~7月;黄渤海海区,则大多在6~9月份发生。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防治赤潮是一项复杂又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不能完全阻止赤潮的发生,但可以进行预防和控制。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小编,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赤潮主要是由什么造成的?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赤潮现象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

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引发赤潮的主要因素中有自然因素,包括全球气候的变化,海水的温度升高等等。而人类的活动也会引发赤潮。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海水养殖业尤其是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一些养殖技术和系统不完善,造成投饵量偏大,养殖污水没有处理达标排入海中,会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加快赤潮爆发。

赤潮应该如何防范治理呢?

目前来说,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可以治理大范围的赤潮现象,类似福建相关部门的处置方法已经是十分出色啦。面对赤潮,在物理上可以采取粘土法,利用粘土对赤潮的絮凝作用,消灭赤潮生物。在化学上,可以采取用药剂喷杀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来抑制赤潮的扩散。

正所谓治理不如预防,预防赤潮最好的方法还是要先从源头开始。首先是控制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方面要先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减少排放。其次是要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改善水体环境。第三是严防死守,不让外来有毒赤潮生物入侵。

赤潮存在哪些危害呢?

赤潮的第一个危害便是破坏当地海域的生态平衡,例如当大量赤潮生物聚集时,许多鱼类会因此窒息死亡。还有就是赤潮期间,这些浮游生物如果死亡,其尸体会产生变异,破坏当地的海域生态环境平衡。

赤潮的第二个危害便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例如部分赤潮生物会分泌有毒物质,使该海域的鱼、贝类等生物吸食后,其不会死亡,但毒素会留在体内。如果有人不小心吃到这些鱼虾,就会产生中毒现象,就像这次的福建赤潮事件。特别是麻酔贝类毒素,最严重时会让人呼吸困难而死亡。

赤潮的第三个危害便是影响当地渔业的经济发展。很多沿海居民依靠着当地鱼类生存,赤潮的出现,首先会破坏该海域中的饵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其次,会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窒息而死。第三,会破坏当地的渔业生态环境,阻碍当地渔业发展。

赤潮的发生过程

赤潮的长消过程,大致可分为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下表。

起始阶段

海域内具有一定数量的赤潮生物种(包括营养体或胞囊)。并且,此时的水环境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基本适宜于某种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

发展阶段

亦称为赤潮的形成阶段。当海域内的某种赤潮生物种群有了一定个体数量时,且温度、盐度、光照、营养等外环境达到该赤潮生物生长、增殖的最适范围,赤潮生物即可进入指数增殖期,就有可能较快地发展成赤潮。

维持阶段

这一阶段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盐的富有程度,以及当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补充的速率和补充量。如果这阶段海区风平浪静,水体铅直混合与水平混合较差,水团相对稳定,且营养盐等又能及时得到必要的补充,赤潮就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反之,若遇台风、阴雨,水体稳定性差或因营养盐被消耗殆尽,又未能得到及时补充,那么,赤潮现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消亡阶段

所谓消亡阶段是指赤潮现象消失的过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风、下雨或营养盐消耗殆尽。也可因温度已超过该赤潮生物的适宜范围。还可因潮流增强,赤潮被扩散等等。赤潮消失过程经常是赤潮对渔业危害的最严重阶段。


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

赤潮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的,其实它不一定都是红色。有些朋友想学习赤潮的相关知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什么?赤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

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大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下列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1)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有赤潮生物的存在是发生赤潮的前提;

(2)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海洋,海水中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金属元素以及维生素类等含量大大增加,导致近海、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频发;

(3)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海水温度是赤潮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阳光充足、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稳定的水文环境条件利于赤潮生物聚集。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当发生有毒赤潮时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1)当发生赤潮时,应快速开展赤潮毒素分析,当判定为有毒赤潮时,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关闭养殖区、捕捞区等措施。

(2)立即对赤潮发生的区域实行禁捕、禁采,加强巡视,防止意外中毒事件的发生。

(3)赤潮发生地人民政府开展鱼贝类食物中毒防治及与赤潮灾害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食用海产品的监督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应急救治。

(4)加强巡视,禁止该海域的贝类等海产品上市,进行警示以防止人们食用污染海产品而发生中毒,并密切监测该海域生物的赤潮毒素水平。

(5)可科学指导渔民采取切实可行的减灾和防灾措施,如可对赤潮可能波及的范围内的海产养殖生物提早进行转移或收获,以减少损失。

(6)选择合适的赤潮消除方法,如化学消除法、高岭土沉降法、围隔栅法、气幕法和回吸法等物理、化学或生物法消除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