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屋
万年历

诱发

2021/9/26 13:30:19
万年历日历:诱发知识
诱发知识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大家都知道,干旱可以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最近有些朋友想来了解一下,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干旱灾害会诱发什么次生灾害?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有造成农牧业减产,人畜饮水发生困难,农牧民群众陷于贫困之中,引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

(一)干旱是危害农牧业生产的第一灾害

气象条件影响作物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形成,而水分条件是决定农业发展类型的主要条件。干旱由于其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后延影响大,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是我国主要畜牧气象灾害,主要表现在影响牧草、畜产品和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

(二)干旱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气候暖干化造成湖泊、河流水位下降,部分干涸和断流。由于干旱缺水造成地表水源补给不足,只能依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居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然而超采地下水又导致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区面积扩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干旱导致草场植被退化。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的生态脆弱地带,气候特点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雨热同季,降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9月。北方地区雨季虽然也是每年的4-9月,但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异质性,有十年九旱的特点。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活动,导致了植被严重退化,进入21世纪以后,连续几年,干旱有加重的趋势,而且是春夏秋连旱,对脆弱生态系统非常不利。

3、气候干旱加剧土地荒漠化进程

(三)气候暖干化引发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世界气象组织承认以下六种干旱类型:

1、气象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以特定历时降水的绝对值表示。

2、气候干旱:根据不足降水量,不是以特定数量,是以与平均值或正常值的比率表示。

3、大气干旱:不仅涉及降水量,而且涉及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因素。

4、农业干旱:主要涉及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态,或许是某种特定作物的性态。

5、水文干旱:主要考虑河道流量的减少,湖泊或水库库容的减少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6、用水管理干旱:其特性是由于用水管理的实际操作或设施的破坏引起的缺水。

我国比较通用的干旱定义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持续缺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气象干旱等级介绍

《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规范全国通用,具有空间和时间可比性,能较为客观地描述干旱的发生、发展、持续、解除等过程,以及干旱发生程度和范围的等级标准的干旱监测指标。《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五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1、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

2、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3、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4、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5、特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

赤潮最早是因海水变红而得名的,其实它不一定都是红色。有些朋友想学习赤潮的相关知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讲讲,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是什么?赤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小伙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赶快来了解下吧。

赤潮的主要诱发因素

赤潮的成因十分复杂,但大多学者认为主要与下列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1)赤潮生物是引发赤潮的内在因素,有赤潮生物的存在是发生赤潮的前提;

(2)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生物快速繁殖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排入海洋,海水中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金属元素以及维生素类等含量大大增加,导致近海、河口、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赤潮频发;

(3)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海水温度是赤潮生物繁殖的重要条件。天气形势稳定,风力较小、阳光充足、适宜的水温和盐度是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有利条件。海潮流缓慢、水体交换弱,稳定的水文环境条件利于赤潮生物聚集。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当发生有毒赤潮时应采取哪些紧急措施

(1)当发生赤潮时,应快速开展赤潮毒素分析,当判定为有毒赤潮时,由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决定采取关闭养殖区、捕捞区等措施。

(2)立即对赤潮发生的区域实行禁捕、禁采,加强巡视,防止意外中毒事件的发生。

(3)赤潮发生地人民政府开展鱼贝类食物中毒防治及与赤潮灾害有关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食用海产品的监督管理,做好中毒病人的应急救治。

(4)加强巡视,禁止该海域的贝类等海产品上市,进行警示以防止人们食用污染海产品而发生中毒,并密切监测该海域生物的赤潮毒素水平。

(5)可科学指导渔民采取切实可行的减灾和防灾措施,如可对赤潮可能波及的范围内的海产养殖生物提早进行转移或收获,以减少损失。

(6)选择合适的赤潮消除方法,如化学消除法、高岭土沉降法、围隔栅法、气幕法和回吸法等物理、化学或生物法消除赤潮。


哪些食物易诱发哮喘

过敏性哮喘患者饮食尽量选择清淡的食物,尽量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容易引起人体过敏的食物,做好饮食方面的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哪些易食物诱发过敏性哮喘呢?过敏性哮喘不能吃的食物具体有哪些?本文今天就为大家一一列举出来。

过敏性哮喘不能吃的10大食物

1、奶制品

奶制品致儿童过敏性哮喘发生率最高。牛奶含有甲、已两种乳蛋白,以及酪蛋白等成分。其中甲型乳白蛋白是所有奶中最强的过敏来源,尽管这种蛋白的致敏性可以在加热处理后显着降低。然而,对于牛奶过敏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强烈的过敏原,可以诱发哮喘发作。因此,需要喂奶的婴幼儿应积极倡导母乳喂养,以减少因喂牛奶引起的过敏性哮喘的发生机会。

2、海鲜和水产品

这些食物的致敏原通常是耐热的,其熟食通常也会引起过敏性哮喘,特别是吃不新鲜的海鲜显著增加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因此,各种海鲜和水产品如鱼,虾,蟹,蛤和贝类应该在新鲜时候供人食用。

3、鸡蛋

有许多由鸡蛋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其中一小部分是过敏性哮喘。专家指出,如果你只吃蛋黄而不吃蛋清,就可以降低哮喘发作的发生率,这是因为蛋清中的卵蛋白是诱发过敏的主要过敏原,而蛋黄中不含卵蛋白,因此很少引起过敏。

4、小麦、谷物

小麦、谷物很少会诱发食物过敏性哮喘。然而,外国报告显示经常接触此类食物的面包师哮喘发病率很高,也被称为面包师哮喘。可能是患者经常与面粉接触,特别是与已经储存了很长时间的面粉接触。因此,面粉不易存放太久。

5、豆类

目前已确认大豆、绿豆、红豆、黑豆和芸豆、青豆等豆类也可诱发过敏性哮喘症状,这也与豆类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关。在炒熟和煮透后,其致敏性减少,因此在食用前应进行加热处理。

6、少数水果

少数水果可能诱发过敏性哮喘,如桃子、苹果 、香蕉、草莓、樱桃、椰子等,虽然只在少数情况下,但也应该保持警惕。

7、花生,芝麻和棉子等油料作物

主要与这类食物的高蛋白质含量有关,特别是生食容易诱发过敏性哮喘更。然而,研究表明,这些食物在加工成油品后,则很少引起过敏症状。因此,这些食物不应该生吃,必须在食用前进行油炸,煮沸或加工,以减少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

8、少数蔬菜

蔬菜过敏性哮喘的发生率很低,偶尔可见食用蘑菇,番茄、辣椒、韭菜、茄子、白菜、大蒜、香椿、蕨菜等诱发哮喘发作,其中香椿,蕨类较多。

9、肉类

比较常见,包括牛肉、羊肉、猪肉、鸡肉、鳖肉肉、鸟肉等。

10、其他

如开心果、山脉胡桃等坚果,咖啡、啤酒等饮料和酒精,巧克力和花粉保健品等,也可以见到由这些食物诱发的过敏性哮喘的病例,需要提高警惕。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的成因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会对动物、植物以及人类产生影响。那么,大家知道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干旱可能会诱发什么次生灾害?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内容,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干旱灾害还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咸潮、森林火灾、病虫害、瘟疫、人畜饮水困难,导致粮食减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受阻,最终影响人类生活。

干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日益如此。

根据《干旱数字报告》,过去40年中,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和荒漠化而丧失。在广阔的亚马孙地区,干旱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本世纪的前20年,该地区遭受了3场大范围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在欧洲,光合作用在2003年夏季干旱期间减少了30%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1000万人死于重大干旱事件,给全球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上升。

持续旱灾引发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日前发布联合公报称,东非难民数量从2012年的182万增加到目前的近500万,仅2021年就新增了30万。随着旱情持续、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不断攀升的食物和燃料成本,地区人道主义物资正在被耗尽,这将导致东非数百万流离失所的家庭陷入更严重的饥饿中。

共同应对干旱灾害

最好、最全面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土地恢复,解决了水循环退化和土壤肥力丧失的许多潜在因素。除土地恢复之外,各国还需要在充足的资金和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从“被动”和“基于危机”的应对方式转向“主动”和“基于风险”的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协调、沟通与合作。

面对全球性干旱灾害带来的多重挑战,国际社会应有明确共识,必须缓解旱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影响。解决非洲的干旱问题不能单靠相关受灾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联合国应当加强对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点关注,为这些国家兴修水利设施、土壤及植被保护等方面提供国际支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双边、多边渠道,为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抵御旱灾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方面的支持。此外,非盟及非洲地区组织应当加强相关呼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对话合作,着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长远来看,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减少碳排放,推动实现碳中和,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是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减少极端气候的治本之策。

干旱介绍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使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可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三种类型。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缺水,植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去补偿蒸腾的消耗所造成的危害。大气干旱是空气中分干燥,经常伴有一定的风力,虽然土壤并不缺水,但由于强烈的蒸腾,使植株供水不足而形成的危害。生理干旱是不良的土壤环境条件使作物生理过程发生障碍,导致植株水分平衡失调所造成的损害。这类不良的条件有土壤温度过高、过低、土壤通气不良、土壤溶液浓度过高以及土壤中积累某些有毒的化学物质等。

干旱对作物危害程度与其发生的季节、作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有关。春季于早影响春播,或造成春播作物缺苗断垄,并影响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秋旱影响秋作物的产量及越冬作物的播种。伏旱和秋旱都会使土壤的底墒不足而加剧翌年的春旱。我国发生干旱最严重的地区是。甘肃中部、宁夏南部、山西和陕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以及河北省坝上地区等。

中国境内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输送的水汽。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的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在400毫米等降水线,以这条线为界,其东南为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地区,其西北为少受甚至不受季风影响的半干旱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农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